有关读书日记三篇
一天终于结束了,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验,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篇日记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日记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日记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书日记 篇1
1942年7月,13岁得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得密室生活。1942年6月12日,13岁得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刚见到这本书,知道这是二战期间安妮在密室中写得日记时,我很惊讶又有些怀疑,不相信在那种环境下,还会有人静下心来写日记。可当我查阅资料确认这本日记是真得时,我就感动了,为安妮得勇气、为她那一颗不惧得心。
她最大得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作为一名成长中得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得困惑以及对性得好奇。“二战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日记》……”“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得生活看成一场有趣得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得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这便是安妮那强大得内心。
她生活在密室中,仍然有理想,并把他们在密室中艰辛得生活和她通过广播知道得外面纳粹残酷迫害和屠杀犹太人得这些事情,都作为了她日记得材料。那是一种怎样得乐观与淡定啊!
《安妮日记》中所描述得事情早已成了一段历史,但却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启迪。那就是:即使遇到了困难,我们也应该静下心来,不要因为困难而乱了脚步。
读书日记 篇2
《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这就是在罗贯中笔下的著作―---三国演义。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然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但是我最喜欢的是重义的关羽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忠于刘备,因战败降敌。一得知刘备的消息,就直奔刘备而去。《三国演义》里表现关羽的方法也很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刘备,他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亮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亮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
治理国家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这些事都是我们想不到的。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这些青少年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使中国成为永远的东方之珠!
读书日记 篇3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是古代欧阳修写的,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让我们多读书,多读书才有本事。
记得上回星期五,张老师面带微笑对我们说:这个星期读《三国演义》,下个星期一的`班会课我们来讨论你最喜欢什么人物?我们大声叫道好!
周末,我在家看到了《三国演义》的《赵子龙救阿斗》,主要讲了:刘备让赵子龙去救夫人,谁知夫人自残了,赵子龙就带着阿斗走了。再回去的路上,赵子龙遇到了曹兵八十万,他把阿斗绑在胸
前,向曹兵冲了过去,他杀了一条血路,跑了之后把曹操的剑给拔走了。我感到赵子龙十分勇敢,为了主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可真是一名好将。
周一的班会课,大家讲了自己喜欢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宋梁栋的《空城计》,主要讲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读书可真好,还让我懂得了一些道理。